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 13
    2023-06
    【访问学者成果推荐】杜春媚:冷战时期的美国与东亚社会
    編者:杜春媚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23/06/16語言:繁體中文本书简介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動盪,美國在東亞的積極布局,對各國造成了政治、經濟與軍事上的劇烈影響。本書收錄中國大陸、臺灣、日本和美國學者的十二篇論文,針對「冷戰時期的美國與東亞社會」這一重要時代命題進行深入研究,共分三個面向:第一個面向:社會文化因素聚焦於過去研究中所忽略的社會文化因素,分析冷戰下駐華美軍的多種面貌與困境。張維縝以1948年美軍與青島民眾之糾葛為例,探討美軍負面印象的產生;杜春媚透過二戰後被視為服務美軍的中國「吉普女郎」之處境,探究性關係與反美運動和中國民族主義間的複雜關聯;左承穎與楊雨青以1946年中共軍隊與美軍首次發生的軍事衝突「安平事件」為切入點,揭示國共兩黨對美軍駐華的立場與態度。第二個面向:非傳統政治菁英對於非傳統政治精英的個人和群體的關注。胡成以1949年前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轉變,討論「親美」(pro-American)醫生學者在反美主義盛行年代的作為,呈現多面、多元和複雜之歷史景觀;藤目由紀透過1950年代三位到朝鮮調查美國在韓戰中暴行的中國女性代表──劉清揚、白朗、李鏗──之貢獻,
    更多详情
  • 04
    2023-03
    【访问学者成果推荐】方破(Paul Fischer): Self-Cultivation in Early China
    作者简介方破,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哲学与宗教系副教授,曾编译出版《尸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杂家》(Shizi:China’sFirstSyncretist)。方破教授于2015年6月至8月在中心从事访问研究。本书是方教授在中心访问期间展开的持续研究的成果。PaulFischerisAssociateProfessorofAsianReligionsandCulturesatWesternKentuckyUniversity.HeisthetranslatorandeditorofShizi:ChinasFirstSyncretist.新书简介《早期中国的修身》一书从多方面介绍了早期中国(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100年)修身思想中最基本的实践。这一研究涉及中国和整个东亚的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中国经典和几十位学者的文章,其中既包括已被学界接受的文献,又涵盖新发掘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本书以这些思想的共同内核为研究对象,围绕思想家们(比如著名思想家老子和孔子)最为关注的话题和范畴展开了分析。它不仅指引我们去思考中国思想史更广阔的图景,还从学术角度提出了中国世界观这个重要的范式,为横跨古今、中外的群体
    更多详情
  • 19
    2023-02
    【访问学者成果推荐】The Yellow River: 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作者简介马瑞诗(RuthMostern)是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和世界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她著有《分而治之:宋代国家的空间组织》(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11年);合编《为名称定位:丰富和整合地方志》(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6年)。马瑞诗的新作《追随大禹的足迹:黄河的帝国世界和生态世界》已被耶鲁大学出版社接受并签约。另外,马瑞诗目前负责两项美国人文学科基金会(NEH)资助项目:一项是为数字化旧地方志生态系统制作内容和搭建基础,另一项是设计和发布一套关于中亚水系的跨学科课程。马瑞诗教授于2019年5月至6月在中心从事访问研究。本书是马教授在中心访问期间展开的持续研究的成果,并获得美国亚洲学会2023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RuthMostern(马瑞诗)isAssociateProfessorofHistoryandDirectoroftheWorldHistoryCenterattheUniversityofPittsburgh.SheistheauthorofDividingtheRealminOrdertoGovern:TheSpatialOrganizationoftheSon
    更多详情
  • 02
    2022-12
    访问学者黄雪蕾入驻中心
    黄雪蕾,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副教授,曾在台湾中研院、法国南特高等研究院和维也纳国际文化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员工作,并获得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Prize、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等荣誉。研究方向为中国早期电影、印刷与大众媒体,及近代中国感官文化史。著作包括专书ScentsofChina:AModernHistoryofSmell(剑桥大学出版社,2023)、ShanghaiFilmmaking:CrossingBorders,ConnectingtotheGlobe,1922-1938(Brill,2014)、论文集SensingChina:ModernTransformationsofSensoryCulture(与吴盛青合编,Routledge,2022)、以及诸多期刊论文(发表于ModernChineseLiteratureandCulture,Twentieth-CenturyChina,ModernAsianStudies等)。黄雪蕾博士将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中心从事访问研究。
    更多详情
  • 03
    2022-11
    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硕士班第五届新生名单(2022年11月)
    中文系陈陈相因王启文陈佳黄焕波刘冠麟历史系冷昉暄李珊薇林健民李舜白一诺雷一琴黄凯欣韦可薇孙姝雅钟雨村哲学学院胡可欣张哲鹏刘思妤程于聪黄靓赟安秀媛外文学院王淳高露曦朱依帆
    更多详情
  • 29
    2022-10
    【分享】王启元:晚明佛教考——从僧俗互动的视野展开
    王启元著:《晚明佛教考:从僧俗互动的视野展开》,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作者简介王启元,浙江鄞县人,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宗教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曾任虹口区档案馆副馆长(挂职)。研究领域涉及明清宗教史、上海地方史研究。著有《保釐云间:上海历史上的神祇、信仰和空间》(合著),共同编著有《佛法与方法:明清佛教及其周边》《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的两次复兴》等。内容简介全书共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士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问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妖书案”等事件,在重新厘清各自原委、经过,并试图揭示更为隐秘的动机的同时,抉发隐伏在信仰生活背后与晚明党争密切相关的诸多政治、宗教势力较量的暗脉。中编围绕“方册藏”的刊刻事业,展示高僧与奉佛士大夫之间的互动,尤以密藏道开与冯梦祯两位重要助力者为例,呈现僧界与精英士大夫错综复杂的关系,究明世俗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在刻经事业中的作用,以及此一事件对后世造成的长远影响。下编则是探讨晚明佛教的多种成色及其表现:如士大夫居士身上体现的本士宗
    更多详情
  • 27
    2022-09
    【分享】李天纲:远去的复旦
    “读史老张”又要出书了!继《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之后,《卿云——复旦人文历史笔记》编辑完毕,仍然是复旦大学校史散文,同样是细致耐读。“老张”是比我们高一年级(7814)的学长张国伟,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教历史,后到媒体任职,因曰“读史”。回想当年,我们同住复旦学生宿舍6号楼,一起在219房间看电视转播比赛,一起在大操场比赛踢球。光阴荏苒,这些年,1977、1978、1979年入学的大学生已经被称为“新三届”。在公众号上遇到“新三届”回忆文章,意识到“文革”后恢复高考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天宝遗事”,隔代说史,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写当年掌故,说说自己经历的人与事了。国伟兄在《相辉》和《卿云》里写了很多我们共同经历、后来逐渐淡忘的点滴事迹。还有一些人与事,本来知之不详,经过国伟兄的回忆、采访、收集和考证,今天读来更加清晰,有恍然开悟之感。展卷读来,最有感受的一篇是《那些年,他们还不是教授》。写得真好,就好像是那些年课堂情景的回放。篇中提到的所有老师,也都给我们班级授课,记得有好几门课程是两个年级合班上的。本篇记录系里的一批“老讲师”,就有胡绳武
    更多详情
  • 09
    2022-06
    【新书推荐】长江与莱茵河Ⅱ——第二届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讨会论文集
    《长江与莱茵河Ⅱ——第二届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讨会论文集》王振忠、[荷]海恩·A.M.克莱曼主编定价:88.00出版时间:2022年3月ISBN:978-7-5475-1934-9内容简介《长江与莱茵河Ⅱ》为2019年由荷兰伊拉斯谟大学、莱顿大学和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合作举办的“第二届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讨会”之论文结集,共收录论文18篇。论文作者来自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以及荷兰莱顿大学、伊拉斯谟大学、乌得勒支大学、特温特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美因兹大学、法兰克福大学,英国华威大学,以及莱茵河航行中央委员会等国外研究机构。所收论文以河流社会为主题,从诸多侧面研究长江与莱茵河的历史文化。主编简介王振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社会史、徽学及域外文献研究,重点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在学术研究中,特别擅长于对新史料的发掘和利用,重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重视对传统人文背景下区域社会变迁的综合性研究。HeinA.M.Kle
    更多详情
  • 04
    2022-06
    【访问学者成果推荐】范圣宇:The Translator’s Mirror for the Romantic
    作者介绍范圣宇,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文化历史语言系副主任,高级讲师(SeniorLecturerandDeputyDirectorofLanguages,SchoolofCultureHistoryandLanguage,CollegeofAsiaandthePacific,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200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英汉-汉英互译,中国古代文学。曾于2017,2016年分别获得年获得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教学杰出贡献奖与课程网站设计奖,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三等奖。曾任汉英对照霍克思、闵福德译五卷本《红楼梦》版本校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论文、书评多发表于CLEAR,TranslationReview,ComparativeLiteratureStudies,《翻译季刊(TranslationQuarterly)》、《国际汉学》、《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等。范圣宇博士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中心从事访问研究。TheTranslator’sMirrorfor
    更多详情
  • 06
    2022-05
    【分享】王启元《设计复旦:茂飞的建筑世界》
    一百年前,1922年5月5-6日,复旦大学在江湾举行新校区落成典礼。今天下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中心举办《“沪滨屹立东南冠”:东南网络中的复旦大学》讲谈会,纪念迁江湾今址一百周年,暨李登辉校长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中心首位博士后王启元撰《设计复旦:茂飞的建筑世界》,讲述设计了雅礼、清华、福建协和、金陵女大、燕京等中国多座校园的亨利·墨菲(中文名茂飞)如何设计复旦,复旦又如何自这座永久校址上开枝散叶。今天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是由两所民国国立大学于上世纪末合并而来的,一所是国立上医,一所是国立复旦。其中,上医自1927年建校便是国立,而复旦迟至抗战中期在重庆北碚时期,才转成国立,1946年抗战胜利后复旦渝校回沪,与战时留沪的复旦沪校重新合一,回到战前迁出的地方:上海特别市的江湾(今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重新办学。自北洋政府时期的民国十一年(1922)起,除八一三淞沪抗战一度内迁之外,百年来复旦一直在这片曾经虬江分水之处讲文论学,作育国士,弦歌不辍。来到江湾校址之前,复旦曾在吴淞提镇行辕(今约宝山区吴淞中学校园内)及徐家汇李公祠(今长宁区复旦中学)甚至是无锡李公祠(李鸿章弟鹤章祠堂)内相继办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