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9:30,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参与主办的《桐乡往事》研讨会暨多学科共同承担参与制作《江南往事》启动仪式在上海西郊宾馆如期举行。这是学术、影视、县域地方共同参与的一次大型联合作业,邀请了各领域专家学者们参与来共同推进此项事业。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系李天纲教授,社会学系张乐天教授,历史学系戴鞍钢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中所姚大力教授、王振忠教授以及中华古籍文化保护研究院王启元副教授等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江南往事》是由中央新影集团发现之旅频道创意策划的,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及各高校共同制作口述体纪录片,以个体口述的方式,大规模地记录平凡人物的人生,把一个个普通人的口述做成可供传播的产品。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邀请专家学者对《江南往事之桐乡篇》进行批评和指导,探讨作品质量提升方向,并谋划《江南往事》生产过程中的多学科参与。
讨论开始前,全体与会人员对现阶段的制作成果《桐乡往事》进行观赏,在看完作品后学者与专家纷纷就作品本身以及口述史学科建设发表意见和看法。
会议过程中,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提到了在制作《江南往事》时重要的是体现真实的历史,通过个人性和区域性的视角来展示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历史。李天纲教授提到他在八十年代做上海史的研究过程中,有一种区域和地方的视野,通过一部上海史来看见半部中国近代史,从一个地方来看到中国的命运。从乡镇看中国则又是一种视野,在这种研究中将乡镇的故事栩栩如生地记录下来是对历史学术研究的一种校正,口述史研究过程中包括文献依据和看待问题的视角对于推动学术研究来说都有重要作用。李天纲教授还指出制作《江南纪事》时要把江南的故事叙述出来,这些故事聚焦在老百姓身上,是关于民间的故事,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顽强的人性,既发现它的独特性也展现一种普遍性。
张乐天教授回顾了自己对于民间故事与资料的收集工作,对其做了详细的介绍,也对口述史研究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提出了建议,并探讨了研究过程中的口述价值问题和三种意识形态的遮蔽问题,他还指出在口述的过程中个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叙述能力都深刻影响着受访者对于历史的讲述,如何让受访者谈到事件的侧面对研究者来说是一种锤炼。
戴鞍钢教授肯定了《桐乡往事》的制作,指出作品内容上把握好了三个关系:一、大江南小城乡,二、大历史小人物,三、大变革小成就,整体上做到了情景交融,同时戴鞍钢教授也对作品提出了两点建议:作品中应借助地图等手段在作品开头交代出更加清楚的地理方位和所述区域的历史,也要不拘泥于地域,在强调地域的同时要能够抓住能够贯穿时代的专题,例如行业与技艺的传承。
王振忠教授在会议中简要介绍了日本的口述史研究现状,提出在《江南往事》的制作过程中应继续加强纵深感和拓宽涉及面。
姚大力教授则提出了“如何捕捉溜走的历史”这一问题,指出要从社会找回我们的历史以及追踪精英文化在文明中的重要性,最后他期待更加完整的成品纪录片。
王启元副教授在讲话中关注到了口述史研究中叙述的真实性问题,以及如何辨别变成影像的文献;其他与会学者与专家也都对《桐乡往事》的制作进行了批评与指导,对接下来《江南往事》的制作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多层次的建设性意见。
这次活动标志着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指导与加盟,是一次多学科研究、教学和实践的启动,有利于集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帮助口述史专业进行学科建设。《江南往事》是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是田野调查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