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访问学者工作坊第五十三期“‘至、戮、离’——蒙古及后蒙古时期的海洋交际模式变迁”在复旦大学智库楼209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方斐蒂(Francesca Fiaschetti)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邱轶皓共同召集,汇聚了海内外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各位学者就十三世纪以来亚洲海洋交际模式变迁的问题发表讲演并进行讨论,为蒙古帝国视角下的海交史及其在明清时期的遗绪问题献出了新思考。
10日下午,邱轶皓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接下来由中心访问学者方斐蒂发表第一场讲演,题目为《海上的蒙古人:海上丝绸之路和元朝中期的中国》。方教授首先讲述了十三、十四世纪的欧洲和汉地涌现出可观的通商旅志文献这一现象,从这一现象出发,她详细地考辨了马可波罗(Marco Polo)《寰宇记》(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裴哥罗梯(Pegolotti)《通商指南》(Pratica della Mercatura)和汪大渊《岛夷志略》如何揭示了“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下东亚海洋空间的政治变迁和海路商道的网络构建进程。方教授比较了马可波罗所揭示的元初海域空间和汪大渊记载中的元中期海域空间有何不同:前者的撰写多依据元朝官方档案材料,而后者则倚重宋以来的汉籍旅志传统。这一点表明了两类旅志传统具有根本差别。此外,在汪氏《志略》中,十三世纪末以来,今中南半岛诸政权的整合底定,室利佛逝(Srivijaya) 和高棉帝国(Khmer Empire)的衰亡,种种新情旧事均有所反映。正史记载和新出碑志亦可佐证蒙古帝国对东南亚地缘政治的干预和对海外诸蕃的积极外交。此外,诸家旅志记载中,汉人及穆斯林侨商社群及其聚落频现于南海商道,反映了蒙古时代海商群体在海洋交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综上,学界应将东西欧亚统合观待,从蒙元帝国对东南亚政治变迁和人口成分变化的巨大影响的线索出发,以海上丝路为纽带、以通商网络及其变动因素为切口,思考欧亚大陆东西部、中国及域外的互动、联结和共生关系。
第二场报告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马光发表,题为《延续、渐变与裂变:元末明初中国北方地区的海洋史》。其在引介分析“元明过渡”(Yuan-Ming Transition)和“倭寇”(Wokou)等基本概念后,一反学界以东南沿海为据讨论中国海洋史之惯习,将视野转向以山东半岛为核心的中国北方海洋,并考察元明之际山东半岛在沟通南北中国及日韩等地的作用。首先,元代山东诸港在沟通国内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甚大,可从今存蓬莱沉船所出高丽瓷具等考古资料见出;而明初洪武间因倭寇袭扰而行海禁政策,禁通外商,片帆不行,因而明初山东半岛的海外贸易迟滞停顿。此即谓“断裂”。其次,元代为供大都食粮多从山东及南方调运,海运得兴;明初辽东沿海卫所镇戍,亦从山东及南方海运饷粮,其量巨大,世所罕匹,所谓“饷辽运动”即指此。而元明以来,倭寇之患代未断绝,其原由除日本国内动乱外,尚有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粮食减产以及明政府倭患外交的失败等。此二种即谓“延续”。最后,元明以来山东沿海多见堡寨卫所,以靖海疆,而明代以来的辛汪寨、解宋营、徐安碑、蓬莱船等考古资料即可为此佐证。此即谓“渐变”。综上所述,元明以来海洋政策的“裂变”,即从元代的鼓励海商、大兴海运到明初的实行海禁、海运萧条。其“延续”,即从元代运粮入京到明初的运粮饷辽,山东半岛均于此中有重要价值,同时倭寇之患亦贯通元明。其“渐变”,即山东沿海诸地从原先的货港关栈变为都督卫所。因此,元明之际的山东历经延续、渐变与裂变,并将中国置于亚洲的整体中进行历史考察。
第三场由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后林珂(Elke Papelitzky)发表讲演,题为《穿梭于泰国湾的中国人与欧洲人以及知识的传播》。她首先介绍了所据材料:明慎懋赏《四夷广记》;《郑和航海图》(见载茅元仪《武备志》);庋藏牛津鲍德良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 Oxford)的塞尔登地图(Selden Map);庋藏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施世骠《东洋南洋海道图》;十七世纪中期布鲁(Joan Bleau II)航海图;十七世纪中后期当若神甫(L'Abbé de Dangeau)暹罗湾地图;以及泰国湾附近沉船遗址。其次,她根据东西方不同传统中记载的海道行程,并比定《四夷广记》和《东洋南洋海道图》与今泰国湾诸港城市的关系,以及比较欧洲地图记载与汉籍所载之不同处,揭示出地图所展现的路线往往不是事实上的路线,而是代相赓续的知识传统。最后,她尝试比定东西方旅志文献传统中共有的“Bar/车坝”装置,从而见出明清时期东西方海洋交际模式的交汇。
最后,邱轶皓教授分别针对三位演讲人的发表进行评论、提问和讨论;在场听众师生也向演讲人提出问题。三位演讲人分别回答了主持人及听众们提出的问题,本期工作坊至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