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第八届中德莱布尼茨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0-30浏览次数:22


德国当地时间20191025-26日,第八届中德莱布尼茨论坛在德国汉堡大学举行。中德莱布尼茨论坛由复旦大学和汉堡大学联合主办,每两年在中国上海和德国汉堡各召开一次,本届论坛由汉堡大学亚非学院承办。


今年论坛适逢汉堡大学百年校庆(1919-2019),因此主题定为教育。德、中两国来自历史、文学、语言、数学及教育等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及博士生汇聚一堂,针对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交流活动与人员往来展开探讨,为共同推进两国文化学术合作贡献力量。


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傅敏怡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25日的论坛开幕式上,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教授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代表汉堡大学副校长鲁普Susanne Rupp教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教授金光耀分别致开幕词。两位教授回顾了中德莱布尼茨论坛创立至今的点滴细节,指出了论坛对巩固未来两校合作关系的特殊意义。


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论坛共分为五场,分别由金光耀教授和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教授主持。第一场聚焦中国与欧洲各自的知识传播第一位发言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曹南屏通过细致爬梳晚清出版的各类图书,为我们展示了德国一词的不同译名与清帝国对德国的了解等德国知识在晚清中国的传播经历。与之相对,第二位发言人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魏浊安(Giovanni Vitlello)勾勒了鲜为人知的那不勒中国学校在欧洲教习中文知识的细节,并以此为镜一窥欧洲早期汉学的发展。


第二场聚焦教育问题。第一位发言人汉堡大学教育学系教授西尔克(Silke Screiber-barsch)从“参与是重要的吗角度探讨终生学习的益处。西尔克认为,老年人的晚年学习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目的与归属感,并因此帮助他们更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多样性,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第二位发言人中国问题研究者克敏博士着重讨论了留学归国人员在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与创新作用。


第三场聚焦艺术问题。第一位发言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维江为我们介绍了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格罗塞的生平和他对东亚艺术品的收集,指出格罗塞在东亚艺术品西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第二位发言人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姜林静比较了鲁迅与卡·施密特(Carl Schmitt)对浪漫主义艺术的批判的异同点。她指出,施密特对人类看法带有一种对原罪的强烈认知,而鲁迅则相信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这表明鲁迅也意识到了人类的原罪。两者的区别在于,施密特的观点属于在基督教名义下的自我辩护,但鲁迅则陷入了无止境的绝望与反绝望,即所谓的浪漫怀疑主义。


第四场聚焦曾在德国留学学习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发言人汉堡大学数学系教授卡琳(Karin Reich)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年轻时在汉堡的生活、1920年到1930年代汉堡大学数学研究的情形、毕业以后与其数学界同僚的交往,以及汉堡大学为其颁发荣誉等。第二位发言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宏图以民国时期的留德学人马君武为例,探讨大学作为守护人类文明的文化空间的使命。


最后一场聚焦历史意识与美德等问题。第一位发言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张旭鹏认为大学担当了重建现代历史意义的重任,与第四场李宏图教授的主题在宏观上有所呼应。第二位发言人德国明斯特大学教育学系尤尔根(Jurgen Overhoff)教授讨论了启蒙教育的美德及其对当今的意义,他指出,启蒙教育的基本美德至少应包括以下11点:对知识的渴求、可视化、理性、想象、诚实、公民意识、同情心、容忍、坚定的信念、平等的机会以及自律。


26日上午,汉堡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埃卡特(Eckart Krause)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校史讲演,并带领大家实地探访校园史迹,为论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复旦大学与汉堡大学加深了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丰富了两校学者对彼此学术研究的认识,为今后的学术合作增添了新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