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工作坊第一期】被遗忘的复兴:透过历史反思中国古典传统之现代转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21浏览次数:32

 

2012928日至29,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工作坊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001圆桌会议室举行。这是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期访问学者工作坊,主题为:“被遗忘的复兴:透过历史反思中国古典传统之现代转型”。此次工作坊由中心首位访问学者,来自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的杨治宜博士与中心共同组织。杨治宜博士和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杨乃乔教授共同主持。工作坊举办期间,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副主任李天纲教授、陈引驰教授先后和与会学者见面并参与讨论。

 

此期工作坊旨在讨论20世纪初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作出的一系列自我革新与复兴的努力。工作坊以跨学科方式展开,涵盖了文学、思想、艺术等多个领域。

 

 

 

 

928上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乃乔教授为本期工作坊致开幕词,认为第一期工作坊的举行对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计划有很好的先导作用。之后,他向各位参会学者介绍了本期工作坊的主持人杨治宜博士。开幕致辞后,杨治宜博士主持了第一单元的研讨班,作了主题为《革命与旧体诗》的讨论报告,探讨旧体诗创作与“革命”间的关系。

 

下午,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文系主任寇致铭(Jon von Kowallis)教授讨论了清遗老诗人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的章可助理研究员作了《“文艺复兴”概念与近代中国人对传统的认知》的圆桌报告,从近代中国语境下的“文艺复兴”这个主题,为近代中国人对传统的认知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美国西肯塔基州立大学历史系杜春媚助教授则通过辜鸿铭的吊诡人生,用“魔壁讹思”(Mobius Strip)的新理论模式尝试理解殖民经验中的东西互动。下午的研讨班中,寇致铭教授讲述《王闿运与晚清文学现代性的出现》,以王闿运为个案,将晚清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讨论引向深化。

 

 

29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柳春蕊在工作坊第三个研讨班上作了题为《唐文治与无锡国专的国文教育》的报告。在接下来第二单元的圆桌报告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若晖以钱穆晚年的遭际为切入,认为钱穆不认可心性之学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探讨了传统成为当今社会转型的资源这一命题。同样针对这一命题,旅德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副教授薛雷则从艺术的角度,认为只有当传统与我们当代人发生关系,进入我们的生活,它才会有活力和延续的可能。而柳春蕊博士则分析了章太炎在近现代文学革命中的角色以及其定位问题。

 

在最后的综合讨论环节,各位学者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各抒己见,讨论气氛轻松活泼,与会学者都对每一位报告人都提出了建议,所言切要而诚恳。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袁进教授、张业松教授与郜元宝教授也参加讨论。作为这一期工作坊的主持人,杨治宜博士在尾声阶段说到,自己在这样开放而明快的讨论中收获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为开展下一步研究与继续合作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思路。

 

本期工作坊为期两天,举行了三个单元的研讨班,两个单元的圆桌报告,一个单元的综合讨论。在工作坊的最后,杨治宜博士作了题为《从柳亚子致罗斯福总统诗重新审视文白之争》的主题报告,通过分析柳亚子致罗斯福的一首歌行体诗,探讨古典与白话诗写作的功能、意识形态及传播方式的不同。报告新意迭出,精彩不断。至此,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工作坊第一期的所有议程完毕,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