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纲:北外滩浓缩了上海近代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6-06浏览次数:82

【简介】

李天纲,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北外滩


李天纲:北外滩浓缩了上海近代史


“如果说‘海派文化’是上海的市民文化,那虹口‘北外滩’地区才是这一文化真正的发源地。”


教授李天纲看来,“北外滩”地区浓缩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丰富的历史:“我们要讲中国近代史上的‘杨树浦工业奇迹’、‘商务印书馆事业’、‘全面抗战’、‘大上海计划’、‘左联文艺’等事件,讲文惠廉、林乐知、李鸿章、宋氏家族、颜惠庆兄弟、胡适之、周树人等人物,都要从虹口‘北外滩’开始。现在还活着的电影、话剧,快要成为‘非遗’的越剧、沪剧、锡剧、淮剧、滑稽戏,都诞生在这一块市民生活土壤。”


近日,李天纲就“北外滩”地区的历史由来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对话】


澎湃新闻:“北外滩”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


李天纲:“北外滩”这个名词是新的,大概在2000年前后才出现,误差不会超过一二年。记得是当时南市区政府提出“南外滩”概念,意在招商引资,改造十六铺码头地段。相应地,虹口区也有了“北外滩”的说法,也是想延伸“外滩”概念。按我的理解,现在说的“北外滩”,大概是包括了大连路以西,吴淞路以东,杨树浦路、长阳路一带的沿江区域。这块区域,历史上属于虹口、提篮桥,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确实是上海开埠后现代市政最早发育的老市区,次于南市、黄浦,但比静安寺、卢家湾等离岸(off shore)区域早很多。


大家知道,“外滩”(Bund)是一块金字招牌,都想分享。广州也有把珠江沿岸老洋场称为“广州外滩”,宁波近年来则改造了相当于北外滩地段的“老外滩”。汉口江堤改造,开始用“外滩”,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说不要事事都跟上海,要有自信,才改作了“江滩”。“外滩”,在19世纪是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前沿地带,在21世纪初则成为一个“再全球化”的符号,形如一条古老大陆的岸线,一字般地敞开胸怀,面向大江、大海、大洋,与世界其他文明相连接。


澎湃新闻:“北外滩”的文化历史有何特别?


李天纲:“北外滩”地区,历史上是上海美租界沿江地带的一部分。虹口地区自1848年划给美国侨民居住,后来成为美租界,到1899年合并到公共租界。美租界占据狭长的沿江岸线,面积广大,商业繁荣虽不及“外滩”英租界,但“北外滩”地区的港口、居住、产业、商业、娱乐业曾经远远地领先于“南外滩”的法租界,是上海最早发达的区域。


美租界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生活路线,沿着吴淞路、乍浦路、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一路往北,发展商业,北苏州路、天潼路、武昌路、塘沽路、昆山路、海宁路、武进路都是它们的横马路,逐步向江湾镇方向逼近。另一条是生产路线,沿着滨江地带向东开拓。早期的码头、仓库、货栈、工厂等产业都在这里发展。这里的马路都和黄浦江平行,早期开发的有扬子江路、黄浦路、大名路(接东大名路)、长治路(接东长治路),汉阳路(接东汉阳路)、余杭路(接东余杭路),后来往提篮桥、杨树浦方向延伸,杨树浦路、平凉路、长阳路依次就成为这一区域内的主要马路。虹口、提篮桥、杨树浦如毛细血管状分布的马路,每条都有150年以上的历史。千万不要小看“北外滩”这一块区域的文化价值,要知道虹口是与黄浦一起从江岸开始发展的,“以港兴市”,它的市面兴起比静安寺、卢家湾、愚园路、虹桥路地区都要早得多。


我一直认为,讲近代上海文化,东区比西区更早,也更重要。西区的徐家汇1847年就建设了,但它是教区型社区,是华界里的特例,风貌习俗和市区迥异,应单独处理。虹口则不同,这里自同治年间以后不断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堆积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


澎湃新闻:如果请您来做一天“北外滩”地区的文化向导,您会带大家去看哪些地方?为什么?


李天纲:“下车看庙”,宗教场所总是最能记录当地历史的地方。201812月,我策划了一个上海东区教堂建筑艺术之旅,从北四川路的鸿德堂开始,走过昆山路的景灵堂、外滩源的新天安堂、江西路的圣三一堂,四川南路的圣若瑟堂。这条线路非常不错,其中的鸿德堂、景灵堂位于虹口“北外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