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小灵通漫游未来》与中国的现代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26浏览次数:30

 

过去一百多年,现代性是中国科幻的主题,也是中国历史的主题。将中国人的物质和技术欲望推至登峰造极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它就是一个时代“中国梦”的代表。

 

这部书是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先生在一九六一年写的,当时他投稿至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不料遭到退稿。谈到退稿原因时,叶永烈说,“因为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样的描述未来灿烂前景的小说与艰难困苦的现实格格不入。”

 

该书直到一九七八年才得以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大概至今仍然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当时印了一百五十万册,改编的连环画又印了一百五十万册,加起来有三百万册。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报社小记者“小灵通”,他应读者要求,探访“未来市”。根据书中的描写看,这个未来市,可能存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或中期,正好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节点相对应。

 

总体上看,《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预言是成功的,因此它在近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九七八年《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后,中国几乎就是按照叶永烈描述的这个路径在发展,包括即进入到“工程师治国”时代。物质主义,效率第一,经济至上,GDP偏好,实用主义,科学崇拜,超级政府,公有制主体,这样一些原则,长期支配中国发展,令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与书中描述的一样,很多政治社会领域的问题被忽视和掩盖。

 

尤其到今天来看,这部书的预言在许多方面格外逼真。2008年西方经济危机后,西方文明遭到质疑,而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引发全球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小灵通看到的那个令人引以为豪的时代好像真的到来了。这既是科幻又非科幻,由此可见《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惊人前瞻力,它准确地描述了一个器物层面的现代化。

 

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给出了二十一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思路,亦即科技创新才是决定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但主要还是实用型技术,而且不必进行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暗含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只要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只要创造出足够丰富的物质财富,其他的方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民主呢?根本没有必要。

 

所以,今天来看,《小灵通漫游未来》更可能比较接近于成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叶永烈笔下暗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比较符合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可以推测,当时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向人们灌输的便是一种“小灵通思维方式”。这启示我,要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新思考,它可能并不是今天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一个很开放的“启蒙时代”。正是八十年代要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种种难题负责。

 

不过,我又揣测,叶永烈写作时,其实并没有想这么多,他像普通的科幻作家一样,仅仅是怎么过瘾怎么写。他只是不经意地,由潜意识中,暴露出了当时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未来的集体想法。《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至少是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阿西莫夫曾经把美国(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三个时期,第一是冒险时期,第二是技术时期,第三是社会学时期。当代美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是第三时期的作品,它们写随着新机器的出现而发展或不发展的未来社会形态,而不是机器本身。而苏联的科幻小说则曾经长期停留在第二时期。

 

小灵通模式是否今后还能继续下去?……《小灵通漫游未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预告了中国的文化危机。重新思考什么是中国模式。需不需要重新思想启蒙,进行一场文艺复兴的运动。

 

正因为如此,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一大贡献,是它为后来的作者预留下了书写空间。现在,诞生于“未来市”的新一代中国科幻作家成长了起来,在他们笔下,世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诡异莫测,中国的现代性也更具社会学意义。

 

(节选自韩松演讲《<小灵通漫游未来>与中国的现代性》)

 

原文链接:http://xinhuanet.huiyiguanjia.com/article/detail?id=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