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和解需日本正视战争责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23浏览次数:68

  2010年,日本学者羽场久美子在其《全球化时代的亚洲区域联合》中,希望能够借鉴欧洲的经验,推进与支持亚洲一体化的进程。实际上,亚洲共同体的构想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酝酿了。


  4月18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德莱布尼茨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德莱布尼茨论坛是由复旦大学与汉堡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学术论坛,每两年分别在上海和汉堡各举办一轮。


  在本届论坛上,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历史系教授格鲁纳回顾了二战以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分析认为欧盟能够建立的前提主要在于法德之间的和解。格鲁纳认为,欧盟一体化或许可以为中日韩东亚三国走到一起提供经验和借鉴。但是,在格鲁纳看来,到目前为止,东亚仍然没有看到和解的迹象,而这主要是因为“日本还没有准备好去正视1937年中日战争的责任”。  


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员在罗马签署条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AC)。



                            1945年9月9日,日本参谋长小林浅三向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左)递交投降书。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溢出”效果


  1945年,二战结束后,欧洲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博弈之地。在当时,关于欧洲统一的思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1947年,欧洲一体化迎来了转折性的时刻。因为马歇尔计划的正式启动,西欧开始了统一的进程,首先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通过它西欧各国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只是一个经济性组织,显然不能满足欧洲统一这样一个目标,所以当时很多人尝试建立欧洲的权力机构,但由于受到政府间的阻碍,结果都失败了。所以目标又调整为局部上的融合,希望通过一些具体而切实的局部一体化,能够得到一些“溢出”效果,最终实现整体的欧洲一体化。因此,1952年,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舒曼计划),整合欧洲煤钢工业的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得以成立。


  随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了其他经济领域。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员在罗马签署条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AC),欧洲人期待的“溢出”效果出现了。


  1967年,欧洲一体化迎来了质的飞跃,ECSC、EEC、EAC三个机构合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EC),欧洲人心心念念的一体化终于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


  随着外部局势的变化,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石油危机——尤其是第一次的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欧共体必须努力保持稳定的汇率,所以欧洲货币体系开始运作起来,为欧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基本模式已经建立,此后的二三十年,以欧共体为基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得以不断扩大和深化。在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进入了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也随之而来。1980年直接选举出了欧洲议会和委员会。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5年,欧盟第四次扩大,将奥地利、芬兰邀请到了联盟内部。在2004年的时候,十个新的成员国加入了欧盟。到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加盟,目前欧盟共有28个成员国。


  敌对国之间的和解是一体化的前提


  那么,通过对欧盟建立的过程的回顾,我们能够了解到哪些关键的要素,并获得哪些经验呢?


  格鲁纳认为,首先是欧盟国家在两次具有毁灭性的战争中加深了理解。人们在战后都深刻认识到,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社会,要生存下来,只有通过和平合作以及之前敌对国之间的和解来完成。


  第二,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和解,成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整个欧洲演变过程中的核心。两个国家的政治家和人民,为此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三,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的冷战,也就是在东西方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局势,推动了欧洲民主一体化,它让欧洲人感受到了欧洲一体的必要性。


  第四,关于“德国问题”,实际上是针对欧洲环境安全的问题。德国会不会再去实现欧洲霸权,或者试图建立一个德国式的欧洲?格鲁纳认为,类似的忧虑在1990年德国统一之后,再一次笼罩在欧洲上空。不仅是波兰,包括希腊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针对德国统一和强大的讽刺漫画。“它向我们展示了,无论什么时候德国想做一些积极的事情,那种‘老德国’的形象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德国问题’就会回来。”格鲁纳说。


  “如果你看一些国际刊物或者一些报纸的话,你会发现有很多文章都在讨论德国问题,大多数都是消极的。问题是德国必须要作为一个领导者,但是她仍然还在犹豫要不要做欧洲的领导者。”格鲁纳分析道,问题出在德国只是想成为一个最有价值的队员,但是并不想当队长。他认为,两德统一至今,德国都还没有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方向。


  第五,如果想要走向一体,那么就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格鲁纳看到,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立意明确,欧洲人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平台,一直以来都在朝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进行努力。比如说,从1972年的时候,“我们就引入了很多关于欧洲身份的探讨,像欧洲旗帜、国歌、护照,以及驾照。”格鲁纳认为,这意味着欧洲有着共同的遗产和传统,同时,在多样性当中也存在着共同点。


  东亚和解需要日本正视战争责任


  那么,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是否能够成为东亚的借鉴呢?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亚洲一体化的构想就出现了。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东亚经济集团”设想,后来改称“东亚经济论坛”,但未能实现。1995年,东盟在曼谷首脑会议上提出举行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晤的设想。这个设想在1996年首届亚欧首脑会议上部分实现,包括欧盟成员国的一些代表,与东盟的7个成员国,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进行了会谈。之后,澳大利亚曾推出了亚太共同体的概念,日本也在近年重提亚洲一体化(东亚共同体),在2009年东亚峰会中,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原则。


  在格鲁纳看来,欧盟得以成功的一个最主要的基础就是之前敌对国之间的和解,尤其像法德这样的世仇。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和巨大的、一点一滴的努力。


  所以,欧洲从年轻人着眼解决这样的问题,比如,各国学生交换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欧洲国家间的和解非常重要,年轻人乐意原谅,并且乐于接受他们的责任。但格鲁纳对于东亚的情况并不感到乐观,“目前我觉得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还没有和解的迹象。”他认为,和解的迹象没能出现,主要在于“日本还没有准备好去正视1937年中日战争的责任”。


  尽管有着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安全方面的各种阻碍,但是格鲁纳不无乐观地说,“(克服这些障碍)需要时间,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在6个月之后的G20峰会上就会出现转机。”


原文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5-04/22/content_981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