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讲座第十二期:关于汉字起源的讨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08浏览次数:178

2016年6月12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以《关于汉字起源的讨论——图说与简介》为题,向复旦师生及校外听众作了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主办。



李零教授首先介绍了汉字在世界文字中的位置,说明汉字从中国古文字发展而来,是独立起源,但非孤立发展。讲座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汉字发明传说,并以图片形式展示了古书简本和古迹中关于仓颉的记载,包括上博楚简《容成氏》中的仓颉氏、北大汉简《苍颉篇》和汉苍颉庙碑等。



其后,李零教授详细介绍了汉字起源的考古学研究,指出汉字起源主要靠陶符研究并要从殷墟甲骨往上追溯,至少能确定商代前期应有文字。在这一部分中的讲述中,投影幕上同时展示了大量出土陶符的实物图以及铜器骨甲所刻的部分文字,让听众对陶符能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讲座中还着重分析了国家与文字的关系。李零教授认为国家有很多种,不一定都与文字挂钩,而在中国古代,文字和史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总结中国文字的特点是“我手不写我口”,即是说在中国有殊方异言,但文字统一,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我手不写我口。中国字有形声并用、图书并行的特点,“图书”二字原本的意思兼指图画、文字,沿用至今已经专指书籍,他其后探讨了“人类的追求”,认为人类所有的尝试都在追求文字与图画的结合。




李零教授在讲座的最后还提出古今一体的研究想法,认为研究汉字起源,若有考古不能解决的问题,不妨求诸人类学,比如晚近的文字创制,比如现代的都市生活。报告结束后,现场的师生也就汉字起源的各方面问题与李零教授展开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