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学者讲座第五期:构建宗教家庭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08浏览次数:171

2016年6月2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法国波尔多大学社会学系万达西(Pierre Vendassi)教授于光华楼东主楼701会议室,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构建宗教家庭:中国教会和宗教寄寓”(Constructing religious families: Chinese Churches and the exit from religion)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博士后钱云主持。


 

  Pierre Vendassi教授是法国波尔多大学社会学系埃米尔·杜尔凯姆中心(Centre Émile-Durkheim, University of Bordeaux)副研究员,社会学系博士。其学术领域涉及中国宗教信仰、社会运动、定性方法、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分析等,目前正以“中国社会中的社会嵌入性与跨组织宗教网络”为主题在上海展开为期六个月的研究。此次讲座基于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围绕“当今中国人选择基督教信仰的社会原因”展开。

 

    讲座开场,Pierre Vendassi教授首先抛出这样的问题:“当代人为何选择宗教”,是为了祛魅、寻求安全感还是寻找宗教出口?将这一问题进一步细化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为何会选择成为一名基督徒”?针对这一问题,教授在其最新专著《中国的基督徒——十九世纪的入教与皈依》(Chrétiens de Chine : affiliations et conversions au XXIe siècl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2016)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解释:文化延续性,宗教自发性与家庭价值及图式。通过对上海与波尔多主要宗教团体进行对比的田野调查,Vendassi教授对入教与皈依的过程做了定位分析,并由此展开了关于三个具体问题的探讨。


   

       首先是基督教信仰在中国传播的原因:Vendassi教授从20世纪中国基督教信仰的政治合法化展开,分析了根植于历史的宗教多元化、利于基督教的宗教再定义与国家管控下的正规教会及宗教压力减轻三个开放性因素。其次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个人皈依基督教的原因:教授从文化开放度的提升、社会及地理移动性及传统的汇合这三方面的影响展开,探讨了宗教新选择的可能性、对解决问题的新资源的诉求及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信仰的兼容性。最后是个体成为基督徒的过程:教授将这一过程归结为宗教经验与阐释,并从集体仪式与个人仪式形成的超凡体验出发,解释了由宗教体验到宗教阐释,最后到基础信仰的获得这一过程。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层层递进,Vendassi教授指出了上述因素所造成的社会共同体的主观化的形成。讲座过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范丽珠教授根据自身研究经验与Pierre Vendassi教授展开互动,到场的其他听众积极参与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