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学术讲座:革命与反殖民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08浏览次数:243

   2014年11月27日,中心访问学者,来自英国约克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龙浩磊(Jonathan Howlett)博士带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与“被解放的工人”》的报告,这是他正在写作的书籍《新上海:革命与反殖民化在共产主义中国》中的第七章。历史系金光耀教授主持讲座。

 


      该部分讨论了关于 1949 年以后在上海的“买办阶层”的命运,龙浩磊博士首先介绍了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如“反殖民化”。他认为 1949 年上海的情况与20、3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的“半殖民地”已经很不一样,人民解放军到上海时,城市内还有很多外国人、外商公司和别的机构,于是要找办法肃清在经济、文化、宗教等范围内残留的外国势力。“反殖民化”的意思不是在法律上、于在外交上的一个过程,就是发生在街头上的一个过程。 

      1949年的上海虽然没有帝国主义国家执政,但在经济方面外商公司十分重要,如上海的公用事业都是美商、英商或法商公司经营,如何处理残留在中国的外国势力是中国政府面对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习惯了说“帝国主义”,但实际上“帝国主义”是个抽象的概念,在街头的情况更复杂。在日常生活中外国人和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的交往。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从外交史、经济史的角度都不难处理,但从社会史上来说,在上海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在日常生活怎么体验这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到底对上海社会改造有什么影响?由此他论述了自己对“买办阶级”的研究。

    

      1949 年以后“买办”这个词一开始被用为形容一群人的社会背景:位于中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的中间人士。之后,“买办”这个词变为一种政治标签,一个不能洗刷的耻辱。中国学者马学强和张秀莉说买办阶层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有争议的人群之一”,因为买办占据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中间的地带,有的人看他们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别的人说他们在中国的现代化的角色非常重要。龙浩磊博士认为,这个群体内有各种各样的人,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历史对这种人的影响怎么样。他以曹霖生为例,认为他很难让其他人理解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给外商当了代表, 但依然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很爱国的中国人。

  

    龙浩磊博士认为,在很多国家发生革命或者独立运动后,有反殖民化的过程,从国际视野出发,可以找到新角度来看过去被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因为中国历史的叙述和材料的局限性给历史学家带来的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后殖民理论家法农(Frantz Fanon)在《全世界受苦的人》(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中主张,如果要改变一个国家的性格,事先要改变人的心理和他们的思想方法。他说反殖民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新人的创造”,当然如果你要成功地创造一种新的人,你也需要主动消灭所有阻碍新人创造过程的人。法农说殖民地的民族资本家和买办阶层收到的西方教育和西方价值让他们缺乏真正的爱国主义的感觉,这样他们就不自觉得当了剥削者。反殖民化成功的证明就是社会阶层从下到上的完全变革。因为买办阶层不愿意捐弃特权和社会地位,做反殖民化的革命者一定需要对他们采取暴力措施。他说反殖民化肯定“是一个暴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