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第一辑第二批出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24浏览次数:9

 近日,“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第一辑第二批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三部专刊为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三场访问学者工作坊的会议成果,在其论文集基础上策划编著而成。

 

《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2013年访问学者、纽约城市大学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沈丹森(Tansen Sen)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孙英刚编写。中印问题虽已有两百年历史,但仍处于发展初期,这不仅是因为学界对这个领域尚未有很好的界定,还因为它缺少明确的研究框架,编者认为中印研究领域所需的训练,必须是跨区域、具备多种语言并拥有一个独创研究方法框架的。尽管仍有不少瑕疵,但近年来中印著述的普及化也告诉我们,现在或许是认真界定、巩固和推广中印研究的最佳时刻。在此种背景下,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于2013年11月4日至5日举办了第九期“中印关系研究的视野与前景”工作坊,国内外二十余位学者与会,对中印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涵盖内容横跨历史、语言、文献、图像、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纵跨从古代和近代。该书为此次工作坊的论文集。

 

《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2013年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吴盛青编写,为2013年12月14日至15日第十一期工作坊“旅行的图像与文本”论文集。这本论文集的策划与成型,并不仅仅旨在提倡利用视觉材料,从新文化史的角度切入晚清与民国史研究,以图证史,而更多地期望探讨在此过程中,视觉媒介(山水画、肖像画、照片、电影、漫画、版画)表达意涵的功能如何与语言文字表达相对峙、交锋、融合,由此而产生现代性的意义以及观念、行为、感知、审美形式的更迭。 编者称:“这本论文集代表了近一时期对图文互动、媒介关系等议题探究的努力,为方兴未艾的视觉文化研究的热潮继续推波助澜,也共同期待未来有更为深入与精彩的研究相继呈现。”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2013年访问学者、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汲喆、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副教授田水晶(Daniela Campo)以及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王启元博士编写,为2013年12月17日至18日第十二期工作坊“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两次复兴”论文集。该成果旨在通过个案研究和概况分析,考察晚近中国佛教史上两次复兴的各自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续性,梳理出佛教之现代变迁的一些关键脉络,同时也尝试揭示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方面。迄今为止,对这两次复兴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因此,该书编者一方面期待能够拓宽视野,将佛教的现代变迁,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脉络和更为长期的历史时段中,考察佛教的不同方面,并兼顾不同来源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打通对这两次复兴的研究,对有关复兴的事实重新加以细致地检视,以便学者对历史和现实能够达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ICSCC)自2012年3月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以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为平台,旨在依托本校深厚的人文学术资源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中国大陆学者与海外汉学家在中华文明研究领域内的国际交流,推动双方之间的对话与融通。中心设立专项资金,面向海外,每年邀请国外优秀中青年学者访问复旦大学,与本校、上海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同行学者充分交流。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工作坊、论文出版,以及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等,构建访问学者与复旦和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体系,促进海外中国研究学者与中国本土学者之间的互动。

 

中心邀请来访的海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合作,将相关工作坊论文结集出版,希望藉此展现中外学者精诚合作的成果,以飨学界。专刊的第一辑第一批三种已于2014年问世,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张仲民、章可编),《神圣空间:中古宗教中的空间因素》(陈金华、孙英刚编),《中国近世地方社会中的宗教与国家》(王岗、李天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