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氣養心之術——中國早期的修身方法
2015年7月1日 復旦大學光華東主樓701室
方破Paul Fischer,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哲學與宗教系
林志鵬,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8:10-8:25 歡迎致辭:金光耀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8:30-10:00 思路、表達方式及關鍵術語
主持人:方破Paul Fischer
1. 韋禮文Oliver Weingarten(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
Self-Cultivation in the Early Edited Literature: Uses, Contexts, Connotations
2. 蘇曉威(天津中醫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依托类黄老文献中彭祖形象的研究——以上博简《彭祖》的研究为中心
3. 李銳(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
氣與心、德
10:00-10:15 茶歇
10:15-11:45 氣與身體觀
主持人:林志鵬
1. 張瀚墨(紐約州立大學新帕爾茲分校語文與文化系):
心,氣,時,節:《左傳》的一則醫案引發的對於東周思想變革的思考
2. 曹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清華簡《湯在啻門》與“氣”相關內容研究
3. 黃人二(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五)《湯在啻門》通解——兼論人於懷胎十月間各階段之名稱
12:00-14:00 午餐及午休
14:00-15:30 先秦儒家的修身論
主持人:黃人二
1. 來國龍(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藝術史學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儒家“慎獨”探源:一個方法論的討論
2. 林志鵬(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先秦儒家“內業”說初探
3. 何建軍(美國肯塔基大學中文系):
禮與修身的二重性
15:30-15:50 茶歇
主持人:來國龍
1. 方破Paul Fischer(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哲學與宗教系):
《老子》中本體論的“無”為心理上的“思想開明”
2. 李若暉(復旦大學哲學院):
老子“行動”論
3. 黃冠雲(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
關於道的名、字、號
17:20-17:30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