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分种族、民族或地域,均拥有相同的眼、耳、鼻、舌、身五官构造,但是同一事物,人们会有不同的观察,同一句话,人们会听出不同的意思,同一道菜,人们会有不同的评判。在五官感知外物时,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经历,会影响生理结构相同的五官产生不同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文化差异越大,感知的结果差异可能也越大。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中国人与欧洲人虽有相同的五官结构,但是(1)对五官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2)对同一物质世界有不同的感知,(3)五官感知的不同,表现为东西方视觉文化、音乐和听觉文化、嗅觉文化、饮食文化等的差异。
16-18世纪,虽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接触与交流的早期阶段,但这一持续近三个世纪的交流已达到相对广泛与深入的程度,不仅保存至今的文献与实物难以计数,相关的研究成果亦是汗牛充栋。近年来兴起的感觉史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研究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此,我们尝试以感官和感觉为中心和视角,举办此次高端学术工作坊,以期对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加以再认识,或许能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别开生面。可以讨论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西方五官知识的入华与反响。
2.西方绘画、建筑等视觉艺术的传入与影响。
3.西方音乐的传入与影响。
4.中国园林的入欧与影响。
5.中国视觉图像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6.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官与感觉。
7.欧洲传统文化中的五官与感觉。


感同身受——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感官与感觉
逸夫科技楼圆桌会议室
2015年5月16-17日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 主办
议 程
5月16日
9:00-9:30 简短开幕仪式、合影
9:30-9:40 茶歇
9:40-12:10 第一场
主持人:孟华(北京大学)
大卫·豪斯(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作为感觉交流的文化交流:从感觉研究的视角看中西文明的相遇
钟鸣旦(比利时鲁汶大学):感觉认知中的“之间”与“移位”:17-18世纪中欧之间的印刷品流通
夏伯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缺失的感觉:传教士文献与感觉史研究
12:10-13:30 午餐
13:30-15:10 第二场
主持人:张巍(复旦大学)
布兰顿·加拉赫(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品味并观看上帝的善:精神感觉传统的传承与演变
蒋薇(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多余的禁欲:罗雅谷著《斋克》中的身体与禁食
15:10-15:20 茶歇
15:20-17:50 第三场
主持人:何安娜(英国华威大学)
孟华(北京大学):“景德镇神话”何以形成——一个感觉史意义上的中法文化交流的个案研究
庄岳(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园林、感觉与美德:儒家与伊壁鸠鲁学说的对话
白若思(复旦大学):从艺术品看早期中俄接触:17-1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国风格在俄罗斯
5月17日
8:30-10:10 第四场
主持人:邓菲(复旦大学)
赖毓芝(台湾中研院):“驯化”全球:乾隆宫廷《兽谱》中的文艺复兴图像与知识
夏梨(法国雷恩第二大学):乾隆宫廷西洋画师王致诚(1702-1768)作品中的视觉文化交流
10:10-10:20 茶歇
10:20-12:00 第五场
主持人:刘朝晖(复旦大学)
顾卫民(华东师范大学):16-17世纪耶稣会传教艺术中的天使形象
施静菲(台湾大学):来自西洋的百层木套酒杯
12:00-13:30 午餐
13:30-15:10 第六场
主持人:司佳(复旦大学)
何安娜(华威大学):一种共享的味道?近代早期亚欧交流中的酱油
凯特·费舍(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我听说在中国有你想找的那些东西”:英国的色情品收藏家
15:10-15:20 茶歇
15:20-17:00 第七场
主持人:庄岳(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柯琳娜·瓦格纳(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中国艺术与医学中的视觉和有知觉的身体
董少新(复旦大学):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眼睛”
17:00-18:00 圆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