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9]【访问学者工作坊】从海关,贸易,传播交通,和边陲探讨十九世纪“距离”概念的转变与中国现代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19浏览次数:11

201769-10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访问学者工作坊“世界中的上海与上海历史发展中的世界影像与媒介传播”在智库楼209会议室召开。本次工作坊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语言文学文化系助理教授肖樱与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共同召集,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近二十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会议第一场发言由美国路德学院现代语言文学系于洪梅副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他深入探讨上海都市文化特色和影院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都市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影院建设,不断拓展电影市场,提升文化品格。其后,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围绕近年公开的191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档案中若干关于“影院/电影放映场所”的材料,发现早期影院较多集中在偏离上海租界中心地带的苏州河以北、中心城区的电影放映以游乐场形式为主等现象,藉此他探讨了上海现代影史书写的别种可能性。本场最后发言的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艾青,其发言借王全安导演的《团圆》一片作为演述上海乃至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问题式案例,探讨了人们寓居城市家园的“地方感”生产,以及这种地方感生产在当前全球资本已被视为重绘城市中国地图与重塑中国电影发展模式的主导性力量的语境下所指向的意义关切。 


会议第二场发言由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韩琦珺主持。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张真副教授给一众学者带来了她关于“跨国别情节剧、‘文艺’与孤儿想象”的研究。张教授认为其对中国本土情节剧的研究一方面是在尝试重新评价西方修正主义情节剧研究的效用和局限,同时复兴中国电影史学中的“文艺”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在弥合这两者在推进跨国别情节剧研究中的可能性。


在紧接着的第三场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陈建华重点讨论了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的关于《上海战争》的内容。他认为虽然《发展史》的叙述有悖史实,但另一方面对上海革命“宏大叙事”的历史建构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使得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该公司愈受研究者重视,而从海外发现的有关资料亦有助于深化对这段中国早期电影史的认识。 接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肖樱探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的上海形象。她认为,将上海视作一种充满诱惑与威胁的静态“他者”形象并不是理解这些电影的唯一途径。通过对《上海快车》(1932)、《上海风光》(1941)和《上海小姐》(1947)等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复杂性、多义性与剧作张力的介评,她藉此展示了作为上海形象的独特空间的建构是如何与种族、性别、国籍等元素相互交织,以及如何在其时的各大电影风格之间斡旋。最后,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朱骅副教授带来了关于“赛珍珠的上海叙事

”的报告。他认为,尽管赛珍珠也将上海看作理解中国现代性的标本,但她和他人不同,她更关注上海现代性与中国本土,而非上海与西方的关系。她不书写“东方巴黎”的富贵温柔乡的表象,而是揭示繁华帷幕之后知识分子的真实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上海的知识分子和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关系,以及各种知识分子最终的道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