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天才作家如何面对文学传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0-03浏览次数:177

近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文本内外:跨文化对话视野下的传统、创作与文学世界的自我指涉”学术工作坊召开。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科罗拉多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的十余位专家莅会,围绕中西文学、文本文化展开深度讨论。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是以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为基础搭建的学术平台,以“请进来”为首要特色,面向世界各国的杰出学者,每年为海外优秀的中青年中国学学者提供一定的访问研究机会,并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学术工作坊、学术出版等各种形式,构建起访问学者与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与各方通力合作,建立起汉学研究的国际学术网络,提升中华文明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图片



此次会议首先关注了文学文本及其历史世界关系的话题。美国哲学学院院士、科罗大多大学亚洲语言与文明系主任柯睿(Paul W. Kroll )指出,人类总是在文本、语言、世界等最根本的范畴打交道,古代文人雅士通过文字、文本传承着华夏文明,正是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和不断实践才构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核心,通过文字看到的世界才是一种根本的世界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基于近十年来校订《全唐诗》的工作经验,提出文学、历史分科是近代以来学科分化的结果,文学研究者应持有文史融通的立场。通过诗歌背景的鉴别证以及传记书写,可以将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生活情境还原出来。


文学传统与天才作家的个人创造历来是文学史研究的焦点,会议对此也有充分讨论。哈佛大学东亚系日本文学助理教授David Atherton研究江户时代的文学与文化,他特别关注商业文学和大众剧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此次报告提出平安时代的诗人经常会以他们未曾经历的景观作为创作题材,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则在继承诗学传统的基础上写出有新意的诗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中国文学副教授、《唐学报》主编魏宁将西方阐释学的经典理论引入中国文学传统的研究。伽达默尔曾指出,作家在面对传统的时候在进行一种对话的过程,并在这种对话中改变其自身,柳宗元《天问》与屈原《天问》之间就存在这样的关系。


会议的另一个主题是“自我指涉”,即文学文本与作者意识世界之间的关联。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余泰明(Thomas Mazanec)对比中国文学之“抒情传统”与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学理论中“Lyric”传统,展示了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宋代文学专家朱刚教授集中探讨苏轼诗词当中“桃源”与“江湖”这两个意象,江湖已经是朝廷权力延伸的地方,而桃源则是精神文化的延伸,也是一个独立世外的诗意空间。复旦大学英文系主任陈靓教授长期研究美国印第安裔文学,他提出不同族裔的文学除去语言表面的差异之外更有深层次上言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身份的关联性值得关注。


此次会议引发学者们的热烈讨论,并吸引了众多旁听者。据悉,近几年,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70余个学术工作坊中形成著作的有二十多个左右,有效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以及全球化的学术合作。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这样的沟通机会显得弥足珍贵。


授权转载自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