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书通绝域: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个人与世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2-24浏览次数:94

2021年12月17日下午三点,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本年度最后一次讲谈会——“书通绝域: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个人与世界”在腾讯会议云端举行。讲谈会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章可副教授主持。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专家、中心副主任李天纲教授担任引言人。他对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加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队伍表示欣慰,对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并对“全球史研究”和“早期现代性”等话语作了精妙的解读,指出中国学者应积极推介自己研究工作,以更好地融入主流学术圈。

首位报告人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韩琦教授,他的报告题目为《被遗忘的康熙帝师:耶稣会士安多的科学活动及其贡献》。韩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自己从文本研究到科学社会史研究的转向,随后利用中西文献的互证,详细介绍了“被遗忘的耶稣会士”安多的生平及其在数学(借根方)和科学(日心说)领域的贡献,阐述他与清初士人(黄百家、梅文鼎)的交往,并指出他作为康熙皇帝的科学顾问,随其进行西征、南巡,对《皇舆全览图》的影响。他借用很多学者所提的“洋客卿”概念,指出要用全球史的视角,“长时段”的眼光,重新评价科学行动中的康熙和传教士的作用等问题。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教授在第二场题为《意大利耶稣会士毕方济与南明政权》的报告中,结合讲谈会主题“书通绝域”,从传教士与明清战争的信息传递问题入手,列举了明清战争期间在华的传教士和战争信息文本,并对战争期间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传教士明清战争书写的目的及其在欧洲的影响进行了阐发,指出明清战争、明清鼎革之际传教士报告的研究对欧洲史和中国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后他又从简要生平、前行研究及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交游等方面介绍了另一位“洋客卿”——西洋陪臣毕方济的情况,并披露了与毕方济相关的诸多西文史料。他指出,毕方济作为个案,有助于进一步思考传教士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忠诚”问题。

第三场报告题为《清宫外的传教士学术:法国耶稣会士殷弘绪的中文书架》,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瓦雷中心研究员吴蕙仪带来。她首先介绍了自己正在进行的博士论文中文版撰写工作,新书暂定名为《西洋教士的中文书架》,从“知识溯源”和阅读史角度来审视传教士读书尤其是读中国书对他们的意义,是否能将翻译文本视作读书笔记等问题,殷弘绪是其中的一个主线人物。从殷弘绪的早年训练和赴华动机来看,他并没有经过突出的科学训练。他与官方学术关系淡薄,缺席和反对同时期的学术活动,但移居北京后他的学术写作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为了传教的需要,而开始远程回应欧洲学术界、思想界关切的问题。她指出,殷弘绪这一“因为传教士生活获得学术地位”的个案具有典型意义,此消彼长而又相辅相成的传教士—学者二元身份,为清代中国社会本身的知识流通状况留下了独特的见证。

第四场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诚带来的《火枪与狮子:明代西域人朵思麻入华事迹考》。他首先解释题目“火枪与狮子”的含义,从16世纪末一场东亚大战——壬辰战争引入,指出日本火绳枪与明代鸟铳同源。随后介绍了明末士人赵士桢在《神器谱》中提到了噜密铳,引出朵思麻的相关记载,并利用明代北京城复原图,还原其入明事迹。他又利用利玛窦的记载,指出朵思麻对利玛窦的影响,一是确认中国北部即“大契丹”,北京即“汗八里”;二是朵思麻是利玛窦之前外国人通过贡献方物(狮子)得以长住北京的成功先例。报告人推论:朵思麻对利玛窦称其来自阿拉伯,由此造成“噜密”见于《坤舆万国全图》阿拉伯半岛部分。在余论中,他指出朵思麻是16世纪中西交通“个人与世界”的极佳研究个案,有关西域人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学者可以通过挖掘更多材料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