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学者成果推荐】罗靓《世界的白蛇:经典传说的百年流变与跨界重塑》

发布者:周昕怡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世界的白蛇:经典传说的百年流变与跨界重塑

罗靓 著 王桂妹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





作者简介


罗靓,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学及东亚文学文化研究,专长于现当代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流行文化研究、戏剧研究、影视研究、性别研究等。曾任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师范大学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现当代中国论坛主席。现任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世界的白蛇》(密歇根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先锋主义与流行文化》(密歇根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罗靓教授于2016年5月至8月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从事访问研究。




译者简介


王桂妹,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长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五四思想文化及文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新文化与旧传统》《文学与启蒙》等六部。



内容简介



家喻户晓的“白蛇传说”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叙事,本书将为您开启一段白蛇传说走出国门、跨越亚洲、走向世界的精彩旅程。从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吴板桥的英译本,到20世纪20年代系列商业电影《义妖白蛇传》;从五六十年代日韩电影《雨月物语》《白蛇夫人》,到90年代严歌苓中篇小说《白蛇》;直至21世纪全球舞台上演的歌剧、话剧、舞剧、时装短片……每一次重述都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的改编,为“白蛇传说”创造出丰富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承载着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探讨,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立又彼此参照的世界白蛇谱系。


《世界的白蛇:经典传说的百年流变与跨界重塑》探讨白蛇传说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广泛而多样的传播,显示出白蛇现象的当代性和跨越性,及其对全球文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现“中国的白蛇”如何突破了历史、文化、语言、地域的边界而成为“世界的白蛇”。



中文版推荐语


罗靓教授的新书The Global White Snake,现已翻译成中文,书名暂定为《世界的白蛇》,我阅读过此书的英文原稿,眼界大开,从来没有读过如此丰富的资料和出色的诠释,从白蛇的来源到今日世界各地的演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看得我眼观缭乱之余,不禁衷心佩服作者所下的功夫。这绝对不是一本普通的比较文学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著作,因为此书的研究范围早已超过中西比较文学,可谓是世界文学研究的一部分。此书另一个贡献就是对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研究,乃一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包括我自己)所未能及。

——李欧梵(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世界的白蛇》为罗教授最新力作,从比较文学及传媒文化角度,观察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奇在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游走蜕变,并思考隐于其中的文化角力,传媒流动,以及政治、性别隐喻。全书横跨白蛇古今民间文学及剧场源流,并涉及东亚日韩及北美各种不同诠释及表演形式。考证详细周延,论述清晰而发人深省,诚为近年英语世界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白蛇的本土传奇宛如一首人性之歌,从中世混沌走向近代的觉醒。其二十世纪的东亚和世界之旅与各民族的魔幻狂想、善恶轮回与艺术创意合奏共情交响,激扬着向往自由、反抗黑暗与女性魅力的主调。罗靓的《世界的白蛇》积十年之功,资料详实而繁富,思精而情长,读来畅快有趣,在历史、理论与实践之间复杂互动,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惊艳之作,堪称数码时代的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典范。

——陈建华(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中国读者多熟悉西湖雷峰塔与白蛇许仙的故事,却不见得知晓这个故事竟是百年来世界艺术创作中一再被采纳和改写的“原型”。罗靓《世界的白蛇》一书,以其精通中英文学及熟稔东亚语言文化之优势,系统梳理了《白蛇传》自诞生以来在中国本土的不断改写及在日本、韩国和美国的旅行与再创造,具有跨文化、跨媒介及跨学科的开阔视野。对史料的全方位占有,对文学、戏剧及音乐文本的精彩解读,使该书不啻为《白蛇传》世界旅行与艺术再生的精彩汇总。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和艺术感觉,向我们娓娓讲述白蛇故事何以借“非人之人性”主题成为解构权威、彰显自由、沟通东西、融化冷战隔膜的艺术创作之源。该书学术上的原创性贡献,与趣味盎然的叙述,决定了它不仅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与文化读物。

——杨联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文版序


《世界的白蛇》(The Global White Snake)英文版由密歇根大学出版社于2021 年出版,其简体中文版能在2025年(蛇年)和广大中文世界的读者见面,在我看来实在是一大幸事。我自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以来,经历了求学、求职、教书、写书、结婚、生子的不同人生阶段。我也从哈佛大学到密歇根大学,从肯塔基大学到乔治梅森大学,在美国学界度过了人生的大半时光。因此,中文世界的读者对我的研究可能还相对陌生。《世界的白蛇》是我的第二本英文专著,而这本书的缘起还要追溯到2014年同样由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英文专著《先锋主义与流行文化》(The Avant-Garde and the Popular in Modern China)。在那本十余年前出版的著作中,我通过田汉(1898—1968)的艺术政治网络来重新阐释中国语境中“先锋”的意义,试图破解在艺术与意识形态、艺术与宣传、先锋与流行之间存在的固有偏见。田汉在50年代北京定稿的京剧《白蛇传》构成了该书最后一章的核心文本,也成为我研究白蛇传说在世界范围内越界与重生的起点。


在和李欧梵教授的一次讨论中,我谈到想要以白蛇传说的跨界旅行为中心,进行下一个论题的研究,并准备从50 年代的京剧《白蛇传》开始,将重心放在冷战时期及当代语境中白蛇主题的嬗变。幸亏李老师及时提醒我有必要将这一题目置于晚清到当代的长线历史脉络中来考察,《世界的白蛇》才得以将目光投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和外交官的重要文本中,并将英文世界的白蛇重述从19世纪末男性主导的叙事连接到21世纪初女性创作者跨越媒介形式的创新,大大拓展了白蛇传说世界性的时空维度和思辨力度。在英文世界之外,本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语境中,通过冷战时期日文和韩文电影文本对白蛇传说的创造性转化,以中国香港作为文化传播的枢纽,连接起中日韩的文化脉动。在此,我特别感谢梨花女子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以及韩国研究基金会在2014到2015年间为我提供了长达一年的研究资助,使我能够在梨花女子大学语言教育院系统学习韩语。借助在哈佛大学上博士班期间奠定的日语基础和在梨花女子大学学习韩语的经历,我才能尝试在中日韩英四种语言和文化脉络中探究白蛇传说的世界性及其越界重生的惊人能量。


本书英文版于2021年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刻完成,全世界共同经历的这场疫情深化了我对白蛇的研究,或者说,“人间的白蛇”呼应了疫情以来撕裂的现实世界。在我一开始进行白蛇研究的时候,当然无法想象会在书中讨论白蛇传说如何激发少数群体的行动主义能量,如何成为活动家们在当代美国语境中回应新冠疫情带来的排外、恐惧与猜疑的有力资源。但附身女体的白蛇的“原罪” 的确是因为她是一条蛇。作为身处“人间”的“异类”,白蛇自然遭受了无穷的猜疑、排挤与暴力镇压。作为人类世界的“移民”,白蛇之蛇性的确使她成为“异类居民”(resident aliens),而这,正是美国政府对获得“永久居留权”(permanent residency,或Green Card)之前的外国人的称呼。新冠疫情激化了美国社会与全球范围的排外情绪,对少数群体的恐惧与猜疑也日趋激烈,白蛇作为人类社会异类存在的象征意义也获得了更具当代性的鲜活呈现。疫情期间,我在线上参与了位于波士顿的亚裔行动主义歌剧公司“白蛇项目”(White Snake Projects)的一系列活动,也通过获普利策音乐奖的英文歌剧《白蛇夫人》(Madame White Snake)结识了美籍新加坡华裔林晓英女士。本书的第七章便是以歌剧《白蛇夫人》为核心文本之一,探究白蛇传说如何在21世纪的美国激发出艺术与行动主义的无穷能量。我在疫情期间参与“白蛇项目”系列线上活动之时也正是《世界的白蛇》最终成书之际。“白蛇项目” 通过数字流媒体跨越疫情和歌剧形式本身的限制为少数群体发声,将歌剧的教育功能和服务社区能量最大化的努力,都让我深受启发。在《世界的白蛇》英文版面世数年后的今天,我仍在有关荷兰纪录片导演尤里思·伊文斯(Joris Ivens,1898—1989)的研究中继续探究神话传说介入现实生活的神奇能量,以及国际先锋主义与现代中国的深刻关联。


《世界的白蛇》英文版出版之后获得了学界的诸多好评。李欧梵教授的英文褒奖词称其为“对白蛇传说最深入透彻、最充满激情的研究,涵盖了其在全球媒体景观中的多种样式”;伊维德(Wilt L. Idema)教授认为该书“为东方和西方各自的‘他者想象’都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且高度原创的窗口”;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教授认为此书“将为探究传统叙事与传统影响下的现代叙事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理论方向,将加深读者对中国白话文学与表演传统及其在虚拟、网络、数码传播中的新形式及其创造力的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而彼得·卡利尼(Peter Kalliney)教授认为《世界的白蛇》“从媒介理论、跨国文学研究、酷儿研究、民俗学与动物研究中汲取养料”,称赞它是一部“博学严谨又趣味盎然的著作”。在重要英文学术刊物上,该书也获得了不少鼓励。《亚洲研究学刊》称它“对于中国研究、东亚研究及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研究范本”,并认为“该著作也与当下学界的后殖民动物研究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话”;《亚洲戏剧学刊》称其“以全球史视野重新诠释并将民间传说与神话重新语境化,是一项富有开创性的研究”;《中国文学》学刊称“这部著作整体上熠熠生辉,但每一章又都相对完整,都可视为探讨20至21世纪白蛇传说世界旅行中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个案研究”;而《美国中国研究评论》认为“著作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话题:比如当文化产品环游世界后将会带来怎样的意义变迁?当现代社会开启了一个又一个‘他者’想象的新视界后,我们应如何重新定义‘人性’?等等”。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吉林大学王桂妹教授为此书中文版面世付出的心血,没有她的精心翻译与倾力支持,就没有此书中文版的诞生。在中文初译稿成文之后,复旦大学陈建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联芬教授拨冗阅读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我还要感谢威廉玛丽大学的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将此书推荐给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方尚芩编辑,又经过方老师细心高效精益求精的编辑工作,才得以让此书重获新生。本书部分章节或选段的中文初稿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如下学术期刊:《白蛇传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的转世与重生》,见《东吴学术》2022年第1期;《精妙天堂与禁忌之爱——〈雨月物语〉之白蛇传说重述》,见《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年第2 期;《“真知”与“迷思”、“先锋”与“流行”的交织与共振——二十世纪早期的白蛇传说重述与白蛇表演新变》,见《东岳论丛》2020年第12期;《舞蹈之躯与雌雄之体:表达与对抗之途》,见《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4 期;以及《白蛇传说跨界研究纲要》,见《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年第1 期。为了《世界的白蛇》作为专著的整体完整性,在中文版翻译整理成书的过程中,以上论文涉及的部分都经过仔细重译,以确保全书行文的流畅和连贯性。近几年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一直在变化中,在与译者王桂妹教授的讨论中,中文版也获得了更多鲜活的能量。因此与其说王教授只是本书的译者,不如说她在诸多方面更是中文版的合著者。《世界的白蛇》中文版丰富了英文版的内容,比如加入了对白蛇系列动画《白蛇2:青蛇劫起》(2021 年7 月公映)的文本分析,这是出版于2021 年的英文原著所无力涉及的。


罗 靓

2025年9月于乔治梅森大学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真知与迷思:世纪之交的白蛇


第一章  越界流动与变形重生

    一、性别与物种,媒介与政治

    二、变形与重生

    三、反权威文本的成形

    四、轮回的力量

    五、重塑传说的渴望

    六、结语:多向互动的旅行


第二章  塑造新观念与新媒体

    一、迷思与迷恋:传教士与外交官的重述

    二、弹性共振:世纪之交的白蛇表演

    三、结语:开放流动的身份认同


第三章  雷峰塔倒与白蛇出世

    一、遗迹的可视化

    二、“摩登白蛇”的经典化

    三、结语:复合现代性与越界美学


第二部分  非人之人性:冷战时期的白蛇


第四章  技术创新与爱的救赎

    一、甘美天堂与禁忌之爱: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

    二、白珍珠、红手帕与“爱之魔法”:《白夫人的妖恋》

    三、花儿、动物与人:动画片《白蛇传》

    四、结语:“爱”的救赎


第五章  跨越亚洲的持续共振

    一、中韩电影关联:从金焰说起

    二、传奇导演申相玉与《白蛇夫人》

    三、传奇导演的神秘之作:《蛇女》

    四、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合拍片之谜

    五、结语:持续共振


第三部分  传统的幽灵:当代流行文化中的白蛇


第六章  作者青蛇与舞者白蛇

    一、书写与舞蹈,文本与身体

    二、青蛇之舞

    三、女性写作之传统

    四、舞者白蛇

    五、红色青春年代的想象与记忆

    六、结语:性别与权力的越界


第七章  先锋理念与蛇女新变

    一、从中国传说到普利策获奖歌剧:《白蛇夫人》 

    二、舞台表演的力量与可能性:玛丽 ·齐默尔曼的《白蛇》

    三、诗歌、摄影与时装:《白蛇传奇》及来自伊翠妮的挑战

    四、结语:先锋理念的行动力


第八章  永生的白蛇

   一、韩国网漫及其在中国的重生

    二、强大混合体的回归:《新白娘子传奇》

    三、“妖化”与“男性化”:《白蛇:缘起》与《白蛇 2:青蛇劫起》

    四、永恒的身体记忆:《小戏骨:白蛇传》 

    五、追溯白蛇传说中身体的流变 

    六、结语:蛇女之躯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注 释 

白蛇文本编年选目

参考文献

索  引 

致  谢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