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4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前近代中国医学的情志与气候的比较研究:作用、形式与分期”学术讲座在智库楼209室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由来自挪威的学者枚氏明开(Mai-Thi Minh Khai)主讲,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陈丽云教授担任评议。
讲座伊始,高晞教授对枚氏明开进行了介绍。枚氏明开(Mai-Thi Minh Khai)目前是奥斯陆大学汉学博士生,英国北部针灸学院(Northern College of Acupuncture)讲师。她研究方向为中医学史上的精神、心理学概念,当前研究兴趣为南宋七情学说的发展。
在本次讲座中,枚氏明开的核心研究问题是从文本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医学中情志与气候的复杂关系。她表示,在阅读南宋名医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后简称《三因方》)时,发现了其中对情志与气候的深入比较,从而引发了对此领域的浓厚兴趣。“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喜伤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她引用《三因方》中的经典论述,引导现场师生共同探索前近代中国医学中情志与气候在作用、形式及历史分期方面的独特内涵。
枚氏明开总结了宋前中医情志与气候比较的四种主要方式。首先,病理对比(Pathological Contrasts)通过对比不同病理现象来揭示情志与气候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这种比较方式的著作包括《素问》、《灵枢 》、《中藏经》、《甲乙》、《太素》、《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三因方》。其次,四时养生(Seasonal Self-Cultivation)的比较方式强调提出具体方法以达到预防、调理、养生的目的。第三,基本公式(Basic Formula)的比较方式则通过提炼和总结情志与气候之间的基本规律,为深入理解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最后,五行关联(Five Agents Correlation)则通过运用五行学说将情志与气候进行系统化的比较和关联。
在讲座的重点部分,枚氏明开深入剖析了基本公式这一比较方式。她以《素问》第5篇《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文字为例,详细解读了其中关于自然界气候与人体情志关系的论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自然界的四季和五行变化影响着气候和环境,而人体的五脏通过五气的运化影响着情绪和心理状态。第66篇《天元纪大论》的理论也说明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关系:“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不仅如此,它还提供了中医调节人体健康的方法,通过调节五脏的功能调节人的情志,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她指出,这些论述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世界观,也与西方哲学中的“Correlative Cosmology”观点相契合。
此外,她还介绍了基本公式的四步认知过程,包括定位(Location)、发起者(Agent)、过程(Process)、结果(Result),为理解情志与气候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思路。以《素问》第5篇《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文字为例,定位即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可以理解为某一地点的气候或某一具体的人体脏器;发起者可以理解为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自然界中,四季的更替会对气候产生显着影响;在人体内部,各脏器作为触发点,会直接影响人的情志变化。过程,即气候变更的过程和人的情志变化过程。结果即不同条件所产生的不同情况,在自然界中,季节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气候特征;在人体内部,五脏运化五气会产生不同的情志。
枚氏明开从文体层面分析了《素问》第5篇与第66篇的表述形式。她指出,《素问》在篇章构建上采用了骈文与对句(parallelism)的修辞手法,这种形式有助于同时对比气候与情志两种不同现象。进一步地,枚氏明开从形式与语法层面探讨了历史分期问题。《素问》第5篇大约诞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这一时期恰好是骈文运用之始,并在随后的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589年)达到鼎盛。至于《素问》第66篇,枚氏明开指出其与第5篇在源头上具有一致性,但王冰在公元762年对其进行了补充和整理。根据她的研究,情志与气候以五行进行分类的现象,是在隋唐时期才最终完成的。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枚氏明开对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前近代中国医学的情志与气候的比较具有多种形式和作用,这些不同的比较形式代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同时,她还强调了情志与气候比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高晞教授在听完枚氏明开的汇报后表示,枚氏明开的报告从一个外国学者的视角出发,为中国医学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献、探索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陈丽云教授强调,中医学向来秉持一种全局性的思维模式,以深入探讨疾病的根源,着重关注人的情志与气候因素,以及人体身心的和谐统一。她进一步指出,目前鲜有关于古代中国医学的情志与气候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这项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在场聆听报告的师生对中国医学表现出浓厚兴趣,讨论氛围热烈,师生们围绕中医的精髓与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涵盖七情致病及其临床药方,以及中国医学理论在北欧地区的适用性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