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复星艺术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巍巍学府:复旦·上医与近代中国》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顺利举行。分享会围绕新书《巍巍学府:复旦·上医与近代中国》一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新书分享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赵睿主持,首先介绍了莅临现场的嘉宾。复星艺术咨询总经理、复星艺术中心展览高级总监端木霞子女士首先进行致辞,她代表复星艺术中心向现场来宾表达了感谢,对新书主题进行了介绍,并认为复旦大学与上海医学院两校在整合过程中不断探索边界的精神与复星艺术中心致力于推广国际当代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期待能够建立起沟通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赵睿女士与端木霞子女士
接着,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引驰教授进行致辞,肯定了作者王启元的工作,并分享了他在阅读《巍巍学府:复旦·上医与近代中国》时的感受。陈引驰教授结合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认为《巍巍学府:复旦·上医与近代中国》对复旦大学校史的梳理在具有趣味与新意的同时也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对于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很有意义,并表达了对后续讨论的期待。
陈引驰教授
随后,众多嘉宾与新书作者一起共同上台,完成了新书揭幕仪式,现场嘉宾、观众与线上观众对仪式进行了见证。


新书揭幕仪式
分享会由新书作者王启元开始,作者首先介绍了《巍巍学府》不同于之前复旦、上医校史作品的特色,依次分别为:“两校同框”、“人物社群”、“城市空间”与“文献拓展”。
王启元作者
在“两校同框”话题中,作者介绍这学界是第一次尝试把复旦与上医同时置于一部书中讨论,在1949年之前,二者便有过诸多同框因缘,注定最后走到一起。两校初创,相隔二十余年,竟在吴淞的同一地块。而两校又同有江湾因缘,复旦长期在江湾、即今本部校区办学,而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即出生于江湾镇,又在江湾办起上医附属医院澄衷医院(今肺科医院)。两校民国时期的功勋校长李登辉、颜福庆同毕业于耶鲁。而到了抗战时,两校又同迁重庆。
在“人物社群”、“城市空间”等话题中,作者分享了近代新教家族、南洋华侨等群体对复旦、上医办学的支持与帮助,尤其兼有新教家族与江南知识精英色彩的商务印书馆,对早年复旦的办学与李登辉校长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上医落成枫林桥前后与宋氏家族及国民政府初期的政坛圈间关系同样密切。
最后,在“文献拓展”话题中,作者略述了本书写作在文献上的突破,尤其使用了中西文稀见文献,以及各种新刊布档案、方志、地图文献,为本书的论证增加了材料的支持。
在与谈环节,主持人代表观众,围绕马相伯与复旦建设、马相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贡献等问题,向李天纲教授进行了提问,李天纲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李老师也肯定了《巍巍学府:复旦·上医与近代中国》具有第一次将两校历史放在一起书写并进行有机融合的创新点,并认为王启元研究员在新书中对具体空间的确定也能帮助读者对两校的历史形成更形象、更生动的认知。
李天纲教授
高晞教授作为两校合并的亲历者与见证人,结合个人工作经历说明了“两校同框”的另一层含义,她认为两校在精神上确实具有共通之处,《巍巍学府》对社会网络与空间的梳理很好地衔接了校史书写中的大事记与人物传记,使校史更加鲜活地展示在读者眼前。高晞教授也结合历史资料与案例,与王启元作者就后续研究的展开进行了讨论。赵睿编辑代表观众,对上海医学院颜福庆老校长提出的医学要为人民服务等理念进行了提问,高晞教授结合颜福庆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高晞教授
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钱益民老师作为颜福庆传记的作者,对颜福庆的求学经历、医学事业与办校理念进行了补充,分享了他对《巍巍学府》的阅读感受。钱益民教授认为这本书是走出来的,认为其中对地图资料的使用与当下的空间相结合,易于读者理解,肯定了王启元作者的探索之心与其校史书写的意义。
钱益民老师
最后作者对发言嘉宾表达感谢,也表达了对校史的纪念并非想停留于数字和考据,希望能够在《巍巍学府》中讲出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校史故事。
在签售环节,与谈嘉宾与现场读者围绕两校历史、未来写作与出版计划等话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现场氛围热烈。此次分享会在圆满的氛围中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