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元著:《晚明佛教考:从僧俗互动的视野展开》,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
❖
作者简介
王启元,浙江鄞县人,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宗教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曾任虹口区档案馆副馆长(挂职)。研究领域涉及明清宗教史、上海地方史研究。著有《保釐云间:上海历史上的神祇、信仰和空间》(合著),共同编著有《佛法与方法:明清佛教及其周边》《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的两次复兴》等。
内容简介
全书共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士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问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妖书案” 等事件,在重新厘清各自原委、经过,并试图揭示更为隐秘的动机的同时,抉发隐伏在信仰生活背后与晚明党争密切相关的诸多政治、宗教势力较量的暗脉。中编围绕“方册藏”的刊刻事业,展示高僧与奉佛士大夫之间的互动,尤以密藏道开与冯梦祯两位重要助力者为例,呈现僧界与精英士大夫错综复杂的关系,究明世俗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在刻经事业中的作用,以及此一事件对后世造成的长远影响。下编则是探讨晚明佛教的多种成色及其表现:如士大夫居士身上体现的本士宗教对佛教信仰的影响,文学艺术与佛教的联系,藏传佛教对汉地的影响及其本土化吸收等,仍是以不同的个案,展示这个时代信仰生活的多元特征。
左:憨山德清像
右:紫柏真可像
❖
序
陈广宏
佛教在晚明社会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这样一个富含意味的话题,当然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相比较明代中期的沉寂,“万历而后,禅风浸盛,士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欲与士夫结纳”①,并且涌现义学精湛的高僧大德以及士大夫居士群体,而“三教合一”思潮日益渗透民间,一切确有风生水起之色。这些现象背后,或即具有某种晚明佛教复兴的指向性;同时也让我们感到,这恐怕并非拘限于佛教史自身可作完全解答。王启元博士的新作《晚明佛教考——从僧俗互动的视野展开》,在我看来正是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明季滇黔佛教考书影
这部新作是启元在2012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晚明僧侣的政治生活、世俗交游及其文学表现》基础上大幅改订而成,曾获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整个修改过程,前后经历十年的时光——那恰好是其学术上获得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成为大陆佛教史相关研究视域及学风递变的一个见证。两种著作在结构上虽皆由三个块面构成,讨论的专题、关注的重心却已有所转移与充扩。
启元撰写博士论文的立足点,在于运用文学文化史的观念与方法,拓展近世文学研究的界域,探究晚明僧侣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如何参与这个时代的文学活动,并为文学创作的审美表现作出独特的贡献。就当时来说,如何落实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要求和旨趣,同时也正好补近世佛教文学之弱,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故其阐论重心显然落在晚明僧侣的文学表现一侧,要在藉明代佛教史之研究成果,将僧侣在世俗社会之作为,置于整个晚明文化发展之大格局中,探索僧侣文学之重兴与政治社会及士大夫阶级交往等多重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于万历以来呈现高潮的诗僧创作,清理出如何由早期较为强烈的世道功用,转向后期诗禅交融的审美境界这一内在演进脉络,而恰与该时期佛教中兴、法界昌盛的进程相印合。
启元毕业后,即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他的相关研究,联系导师为文化史、宗教学等领域的大家李天纲教授。在天纲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出站工作报告《近世佛教源流下的晚明佛教复兴》。显然,此际的研究重心已转向近世佛教史,尤其是试图将佛教在近世社会的演进与万历以来佛教复兴的现象贯通起来解释,新作中的思路于此际已渐次形成,要处理的是相对阔大背景下更为复杂的生态及机制,也就是说,依据如许理和“三种佛教”理论、任继愈“佛教势力三个层次”所提供的分层阐说框架,考察政治、权力与信仰、学术、社会经济等相互摩荡的运行架构及态势。与此同时,他又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兼职,在接待众多来访的优秀学者的工作中,获得他们有益的指点和帮助,也因此打开了海外汉学的视野,这使得他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上有不少积累和训练,拓展了不少新关注的面向。
两版《佛教征服中国》书影
全面修订后的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土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间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妖书案”等事件,在重新厘清各自原委、经过,并试图揭示更为隐秘的动机的同时,抉发隐伏在信仰生活背后与晚明党争密切相关的诸多政治、宗教势力较量的暗脉。中编围绕“方册藏”的刊刻事业,展示高僧与奉佛士大夫之间的互动,尤以密藏道开与冯梦祯两位重要助力者为例,呈现僧界与精英士大夫错综复杂的局面,究明世俗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在刻经事业中的作用,以及此一事件对后世造成的长远影响。下编则是探讨晚明佛教的多种成色及其表现:如士大夫居士身上体现的本土宗教对佛教信仰的影响,文学艺术与佛教的联系,藏传佛教对汉地的影响及其本土化吸收等,仍是以不同的个案,展示这个时代信仰生活的多元特征。
冯梦祯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新作中,因为要选取有新的开掘空间或重释价值的例证,作者并不纠结于整个叙述构架是否有严密的统一性,毋宁说,它更像是一种散点透视,透过宫廷帝后、僧团、士大夫群体交织的人际网络,分别就各自的立场、视角及其互动,探寻触发、推展晚明佛教复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尽可能还原整个过程中各结构性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它们在实际碰撞、交流中与目标之间形成怎样的张力。于是,各章节的叙写受问题的引导,总体上仍构成一有机的大事件。整个结构可以说是一种互文式的,事件与事件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各有其内在关联,依靠这种多棱镜似的相互观照,完成整个图景的复原。
启元在试图做好这一大事件叙述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将其中的细部展示给读者。他不仅注重利用尚未被充分关注的僧侣及士大夫居士的尺牍、日记诸史料,乃至碑刻图像资料等,通过细致的排比、对读,去做一些解蔽的工作,甄辨不易发现的事实;而且尝试用心体会其中的曲笔,以一种特别的敏感,构建对该问题可能的阐释。当然,当史料并不能形成完整证据链时,他的探考也审慎地暂付阙如,留待今后再解。对于明清佛教研究而言,所存史料的浩若烟海,与所受关注的程度往往不相匹配,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全方位地捜辑并举证材料仍是征实还原现场的必要手段,如启元曾自述,他运用愈益琐细的尺牍、日记中相关记载,即旨在“尝试挑战或纠正之前研究中普遍根据僧人自述等单一史料所建立的佛教史话语权”②。而在另一方面,面对那些被忽视、被误读的材料与语境,史学批判的重要性日显,更加让人感到在近世佛教史研究中解构或去蔽的紧迫性,也因而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新的叙事方式,启元同样将之视作是自己学术上精进的凭据。
关于“四高僧与佛教史建构”,是启元在全面修订中新设的一个话题,可看作是学术经典化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四大高僧谱系之成立、变迁,显示他们在晚明至清盛期被接受的动态过程,是僧侣与精英士大夫之间双向对话与形塑的结果。正因为此一谱系构建几乎就是晚明佛教史的缩影,牵动着这个时代纤细而多极的神经,故其复杂的程度自亦难以言状。我在读《陈眉公先生全集》时,曾看到这样一则材料:崇祯七年(1634)冬至后,华亭居士薛正平(字更生)携《庆历六道人像》入山访眉公。此所谓庆历,乃隆庆、万历之省称,据陈继儒所记,六道人分别为遍融、达观、云栖、憨山、雪浪、卓吾李和尚③。其时六人皆已作古,而同被列像供奉,深感或许是认识崇祯间四高僧谱系是否成形及其以什么样的内在关联构成类群的重要线索之一。薛氏晚年以字行,从觉浪道盛学参禅。其卒,钱谦益为撰墓志,称“少为儒,长为侠,老归释氏”④。鉴于我掌握的其他材料相当有限,难以对此作出有效的解释,故特将所见奉呈于此,就教于启元,以求获致更为圆满的结论。
左:陈继儒像
右:陈继儒全集书影
忝为启元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承嘱略书数语。说来惭愧,我在启元所关注的领域并没有什么研究,无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商讨意见,但却很高兴看到他转益多师,不断挑战自我。近年来,启元在近世佛教史领域探研乐此不疲,积储日富,气象日新,有不少充满激情、追求高远的研究计划,期待他不懈努力,砥砺前行,弘而胜其重,毅而致其远,争取更大的成就。
壬寅夏于抱朴守拙斋
①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三《士大夫之禅悦及出家》,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9页。
② 《从五台山到径山:密藏道开与嘉兴藏初期经场成立论考》,《法鼓佛学学报》第20期。
③ 《题薛更生卷》,《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五十一,明崇祯间陈氏家刻本。
④《薛更生墓志铭》,《有学集》卷三十一,《四部丛刊》景清康熙三年刻本。
❖
目录
序/陈广宏
绪论1
上编 政教之间:晚明佛教与宫廷上层
第一章 女主、清流与佛教-晚明佛教复兴的锁钥11
第一节 太后与信仰12
第二节 禁宫中的法友21
第三节 图像中的忠勇与慈悲27
第四节 余论:东亚视角下的女主崇佛40
第二章 显灵的“九莲菩萨”与崇祯帝42
第一节 内宫中的天教与信徒43
第二节 回归:“九莲菩萨”显灵47
第三节 纠结:徘徊于菩萨与耶稣之间52
第四节 余论:明清之际的信仰取舍58
第三章 复兴中的挫折60
第一节 憨山德清与“乙未之狱”60
第二节 “寺产案”与“三太子”65
第三节 僧案真相70
第四节 弘法的“动”“静”之间75
第四章 紫柏大师的晚节与法难78
第一节 紫柏的晚年弘法78
第二节 沈一贯与“二大教主”86
第三节 京师攻禅余论93
第五章方外清流传统的延续97
第一节 苍雪大师与前辈万历间进士98
第二节 钱谦益的法友106
第三节 与清流后进们的互动109
第四节 由清流入方外118
第五节 僧中清流的血胤121
中编 僧俗互动:万历间《方册藏》刊刻的展开
第一章《方册藏》初期经场成立:从日记与尺牍的对读中展开125
第一节 缘起嘉兴楞严寺126
第二节 刻经场的候选:“卜吉四山”133
第三节 径山与五台山141
第四节 作为方法的日记与尺牍对读149
第二章 远望五台山:士大夫的视角151
第一节 日记的起点:万历十五年(1587)151
第二节 徘徊南北:万历十六年、十七年(1588- 1589)159
第三节 五台山的烦恼:万历十八年、十九年 (1590-1591)171
第四节 冯梦祯与径山176
第三章 “龙子”与“舍利”:万历二十年紫柏真可的努力和局限185
第一节 “取经”故事及其明代书写185
第二节 冥护为何:“龙子”与《嘉兴藏》刊刻 190
第三节 “玉带镇山门”:去职的陆光祖194
第四节 潭柘寺到石经山:最后的努力199
第五节 结语:从“龙子”到“舍利”的努力208
下编 多元信仰与晚明时代
第一章 “四高僧”与佛教史建构:从“晚明四高僧”叙述展开211
第一节 由一生二:高僧到高僧群体212
第二节 憨山的“升格”217
第三节 蕅益大师出现221
第四节 余论:智旭入列“四大师”的佛教史意义 223
第二章 士大夫信仰中的宗教与国家226
第一节冯梦祯及其“外道”生活226
第二节 神异与应验232
第三节 内外丹道239
第四节小结:并存的信仰轨迹243
第三章 边疆与江南:《华严忏仪》的刊刻因缘 246
第一节 木增家族之见于汉、藏文献246
第二节《华严忏仪》东来与徐霞客252
第三节 苍雪参与忏仪因缘258
第四节 结语:“汉藏佛教”的成立262
第四章 近世佛教源流中的汉藏佛教264
第一节 近世佛教的源与流264
第二节 明代以降的汉藏佛教269
第三节 小说中的佛教史277
第四节 结语:又一位“不在场的在场者”296
附录:晚明唯识学复兴的历史与价值——书《近世东亚〈观所缘缘论〉珍稀注释选辑》后299
参考文献308
后记321
❖
后记
禁足两月,由春入夏,接到责编方老师复工的消息,才意识到这本小书可能真的马上要面世了,因匆匆挤出几笔,以缀其后。
书名取“晚明佛教考”,本想致敬陈垣先生的明清佛教史研究,可惜书中呈现远没有跟上自己的初心壮志,也大有未尽之意,不免心生过江愍度、有负如来之愧。晚明佛教之于政治、文学、地方的话题,是我十余年前来到复旦古籍所求学时便开始的题目。最初仅阅高僧语录、经论注疏等,了无心得,直博之后,一日忽自秀水冯梦祯及其《快雪堂日记》有所悟入,寻得“僧俗互动”的法门,才逐渐虚张声势,敷衍经年,因有是集。
王启元整理冯梦祯《快雪堂日记校注》
在此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古籍所陈广宏教授十余年来的教导,并给小书郑重赐序。遥想跨专业从护理学院毕业投奔而来时,老师对我极尽包容鼓励,无论选课旁听到毕业论文选题;我也因此被允许选择了这么一个非常“不文学”的古代文学题目,还有幸成为陈老师第一个硕博连读的弟子。顺利毕业后,我来到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ICSCC)从事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在哲学学院,度过丰富的两年的时光。感谢中心与哲院领导同仁的关照,尤其致意博士后合作导师李天纲教授,李老师的支持与指导,让我开拓了宗教学及海外汉学研究的视野,还帮我打开了上海地方史研究的天窗(“Loft Window”)。这些年明清佛教研究路上,我还要感谢一位“私淑”老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的廖肇亨教授对我的帮助。最早从陈老师处借得廖老师《中边·诗禅·梦戏》一书,接引我走上明清佛教研究之路;一直到我正式工作后,才在校园中得奉颜色,略有海印弟子初见憨山大师“胥江水落月斜时”的场景;后随廖老师问法于南港、佛光、西园、黄檗诸圣地,闻者皆得正念,受益匪浅。
无疑,需要感谢的师友大德们还有很多;没有大家这么多年的襄理匡扶,不仅不会有这本小书的诞生,或许我也没有机会走上这条研究之路。
前读冯梦祯集,见其自叹“某年余四十,齿发已衰,根器浅劣,障缘深厚”;本以为得其自悔自省之旨。今迫至其年,方感其中苦味,冯祭酒终不得随大师了清凉之愿,当有身不由己、无能为力之处。而笔者虽经营日久,仍不免根器障缘,以致书中种种谬误,皆我之罪。笔者生平服膺修水陈公之学,尤以其晚年所著《柳如是别传》气格高古,因录陈公偈于此地,以代余志:
述事言情,
悯生悲死;
繁琐冗长,
见笑君子。
王启元 壬寅夏末,书于燕园理图石榴新果下